欢迎致电:0757-83813050
关键字检索:
文号检索:
其他法规

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2号——零基预算》等7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的通知

发文文号:财会[2018]22号 发文单位:财政部 时间:2018-08-17 15:14:00    点击: 580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我部制定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2号——零基预算》等第二批7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现予印发,请各单位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中参照执行。

  附件:1.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2号——零基预算

  2.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3号——弹性预算

  3.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503号——情景分析

  4.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504号——约束资源优化

  5.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4号——绩效棱柱模型

  6.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0号——风险管理

  7.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1号——风险矩阵


  财  政  部
  2018年8月17日


  附件1: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2号——零基预算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零基预算,是指企业不以历史期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以零为起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析预算期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综合平衡,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零基预算是相对于增量预算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增量预算,是指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经济活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历史期经济活动项目及金额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第二条 零基预算适用于企业各项预算的编制,特别是不经常发生的预算项目或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三条 企业应用零基预算工具方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号——预算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 企业应结合预算项目实际情况、预算管理要求和应用成本选择使用零基预算工具方法。

  第五条 企业应用零基预算工具方法,应明确预算管理责任部门和预算编制责任部门。预算管理责任部门负责组织各部门确定和维护各预算项目的编制标准,组织各具体预算项目的编制;预算编制责任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业务计划和预算的编制。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六条 企业应用零基预算工具方法编制预算,一般按照明确预算编制标准、制定业务计划、编制预算草案、审定预算方案等程序进行。

  第七条 企业应搜集和分析对标单位、行业等外部信息,结合内部管理需要形成企业各预算项目的编制标准,并在预算管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分析评价、修订完善预算编制标准。

  第八条 预算编制责任部门应依据企业战略、年度经营目标和内外环境变化等安排预算期经济活动,在分析预算期各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具体的业务计划,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

  第九条 预算编制责任部门应以相关业务计划为基础,根据预算编制标准编制本部门相关预算项目,并报预算管理责任部门审核。

  第十条 预算管理责任部门应在审核相关业务计划合理性的基础上,逐项评价各预算项目的目标、作用、标准和金额等,按战略相关性、资源限额和效益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平衡,汇总形成企业预算草案,上报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审议后报董事会等机构审批。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十一条 零基预算的主要优点:一是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不受历史期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因素影响,能够灵活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预算编制更贴近预算期企业经济活动需要;二是有助于增加预算编制透明度,有利于进行预算控制。

  第十二条 零基预算的主要缺点:一是预算编制工作量较大、成本较高;二是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受企业管理水平和相关数据标准准确性影响较大。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附件2: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3号——弹性预算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弹性预算,是指企业在分析业务量与预算项目之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不同业务量及其相应预算项目所消耗资源的预算编制方法。

  弹性预算是相对于固定预算的一种编制方法。固定预算,是指以预算期内正常的、最可能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为固定基础,不考虑可能发生的变动的预算编制方法。

  业务量,是指企业销售量、产量、作业量等与预算项目相关的弹性变量。

  第二条 弹性预算适用于企业各项预算的编制,特别是市场、产能等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其预算项目与业务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数量依存关系的预算项目。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三条 企业应用弹性预算工具方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0号——预算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 企业应用弹性预算工具方法,应合理识别与预算项目相关的业务量,长期跟踪、完整记录预算项目与业务量的变化情况,并对二者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第五条 企业应用弹性预算工具方法,应成立由财务、战略和有关业务部门组成的跨部门团队。

  第六条 企业应合理预测预算期的可能业务量,借助信息系统或其他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匹配和及时修订弹性定额。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七条 企业应用弹性预算工具方法,一般按照以下程序进行:确定弹性预算适用项目,识别相关的业务量并预测业务量在预算期内可能存在的不同水平和弹性幅度;分析预算项目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确定弹性定额;构建弹性预算模型,形成预算方案;审定预算方案。

  第八条 企业选择的弹性预算适用项目一般应与业务量有明显数量依存关系,且企业能有效分析该数量依存关系,并积累了一定的分析数据。

  企业在选择成本费用类弹性预算适用项目时,还要考虑该预算项目是否具备较好的成本性态分析基础。

  第九条 企业应分析、确定与预算项目变动直接相关的业务量指标,确定其计量标准和方法,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

  第十条 企业应深入分析市场需求、价格走势、企业产能等内外因素的变化,预测预算期可能的不同业务量水平,编制销售计划、生产计划等各项业务计划。

  第十一条 企业应逐项分析、认定预算项目和业务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依存关系的合理范围及变化趋势,确定弹性定额。

  确定弹性定额后,企业应不断强化弹性差异分析,修正和完善预算项目和业务量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并根据企业管理需要增补新的弹性预算定额,形成企业弹性定额库。

  第十二条 企业通常采用公式法或列表法构建具体的弹性预算模型,形成基于不同业务量的多套预算方案。

  公式法下弹性预算的基本公式为:

  预算总额=固定基数+Σ(与业务量相关的弹性定额×预计业务量)。

  应用公式法编制预算时,相关弹性定额可能仅适用于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当业务量变动超出该适用范围时,应及时修正、更新弹性定额,或改为列表法编制。

  列表法,是指企业通过列表的方式,在业务量范围内依据已划分出的若干个不同等级,分别计算并列示该预算项目与业务量相关的不同可能预算方案的方法。

  第十三条 企业预算管理责任部门应审核、评价和修正各预算方案,根据预算期最可能实现的业务量水平确定预算控制标准,并上报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审议后报董事会等机构审批。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十四条 弹性预算的主要优点:考虑了预算期可能的不同业务量水平,更贴近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

  第十五条 弹性预算的主要缺点:一是编制工作量大;二是市场及其变动趋势预测的准确性、预算项目与业务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判断水平等会对弹性预算的合理性造成较大影响。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附件3: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503号——情景分析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情景分析,是指在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未来可能出现的相关事件情景进行假设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要求,通过模拟等技术,分析相关方案发生的可能性、相应后果和影响,以做出最佳决策的方法。

  第二条 情景分析一般适用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也可用于战略目标制定、风险评估等。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三条 企业应用情景分析工具方法,应重点考虑对决策事项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情景,评价事件情景与分析方案、决策事项关联程度,并将情景分析建立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

  第四条 企业应用情景分析工具方法,应考虑与决策事项有关的参数、边界条件等的完整性及可获取性,尤其应考虑宏观环境因素的可测性,如产业政策、行业状况等。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五条 企业应用情景分析工具方法,一般按照确认决策事项、确认影响因素、设定情景、分析方案和分析实施后果等程序进行。

  第六条 企业应用情景分析工具方法,应根据决策目标和决策需求确定决策事项。同时,决策事项应存在多种可量化的影响因素及其不同的实现路径。

  第七条 企业应用情景分析工具方法,应对决策事项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重要性原则明确决策事项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此作为设置情景的主要内外部影响因素。

  (一)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通常应考虑投资额、资本成本等影响因素;

  (二)在进行战略目标制定时,通常应考虑消费者信心指数、市场占有率等影响因素;

  (三)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通常应考虑利率、汇率等产生可承受最大损失的影响因素。

  第八条 企业通常应根据决策事项设定不同的情景,这些情景应能提供有意义的测试环境,以便后续制定多个可选择方案。

  (一)根据历史情况设定情景时,通常可以选取最优、最差或基准的历史情况作为情景,或者以历史特殊事件作为情景,如重复进行的标准历史事件;

  (二)根据其他假设设定情景时,通常使用人为假设、专家认定或者数据模拟等方法来设定情景。

  第九条 企业应在情景设定的基础上,建立影响因素与决策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对不同情景下决策事项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或对不同情景下决策事项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测算,制定出各种情景下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企业应建立情景变化监测机制,及时调整情景分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修正对策和实施方案。

  第十条 企业在应用情景分析工具方法后,通过梳理总结决策事项、影响因素、情景设定、情景分析结果、应对措施设置等,并考虑情景假设设定的基本原则及理由,不断完善情景分析工具方法。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十一条 情景分析的主要优点:注重情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降低决策失误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对决策事项的可参考性较强。

  第十二条 情景分析的主要缺点:情景假设的主观性较强,对于情景数据的准确性、逻辑性及因果关系的建立要求较高。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附件4: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504号——约束资源优化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约束资源优化,是指企业通过识别制约其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瓶颈资源,并对相关资源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的方法。

  约束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实际资源能力小于需要的资源能力的资源,即制约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瓶颈资源,如流动资金、原材料、劳动力、生产设备、技术等要素及要素投入的时间安排等。

  第二条 约束资源优化一般适用于企业的投融资管理和营运管理等领域。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三条 企业应用约束资源优化工具方法,约束资源的缺口一般应相对稳定。

  第四条 企业应用约束资源优化工具方法,相关数据一般应完整并可获取,必要时提供信息技术的支持。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五条 企业应用约束资源优化工具方法,一般按照识别约束资源、寻找突破方法、协同非约束资源、评价实施效果等程序进行。

  第六条 企业应用约束资源优化工具方法,应识别出管理过程中制约既定目标实现的约束资源,并对约束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在约束资源难以进行定量分析时,可以通过内部评审法、专家评价法等,识别出管理过程中的约束资源。

  内部评审法,是指企业通过内部组织开展评议、审查识别约束资源的方法。企业通常应组建满足约束资源识别所需的,由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内部评审小组或类似评审组织,通过集中研讨等方式,识别出管理过程中的约束资源。

  专家评价法,是指利用专家的经验、知识等识别约束资源的方法。对于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形成重大制约影响的约束资源,企业通常采用此方法进行综合评判。

  第七条 在识别约束资源的基础上,企业应比较约束资源的资源能力差距,搜集约束资源的相关数据等信息,系统分析约束资源形成的原因和涉及的实施责任主体,制定约束资源优化的实施方案,建立实现约束资源优化的长效机制,促进约束资源的资源能力提升。

  (一)当约束资源是流动资金时,通常采取企业资金内部调剂、缩短应收账款回收周期、加快存货周转、延长付款周期等方法消除流动资金缺口,也可以通过外部融资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如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等。

  (二)当约束资源是原材料时,通常采取设置库存缓冲,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等方法消除原材料缺口。

  (三)当约束资源是劳动力时,通常采取招聘新员工、增设新岗位、其他岗位借调等方法消除劳动力瓶颈。

  (四)当约束资源是生产设备时,通常采取提前安排设备购置计划、或寻找委托加工方式补充产能的不足。

  (五)当约束资源是技术时,通常采取技术研发、引进新技术等方法来消除技术瓶颈。

  (六)当约束资源是要素投入的时间时,通常在明确各项作业的关键路线和关键工序的基础上,重新安排各项作业的工作流程,利用时间缓冲进行优化,确保要素投入的时间不受影响。

  第八条 企业应根据约束资源优化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方案,重新安排其他资源和活动,确保非约束资源的协同利用。通常情况下,企业需要根据约束资源的运作节奏,调整和改变原有的管理政策和其他资源的配置,利用倒排的方法对其他资源进行调整,确保非约束资源的运作与约束资源同步,实现各个环节的衔接,协调整个管理流程。

  第九条 企业应评价并确认原有约束资源的资源能力得到改善,确保原有约束资源不再制约企业实现既定目标,重新梳理各项作业流程,识别新的约束资源,寻找相应的突破方法,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十条 约束资源优化的主要优点:促进企业不断地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

  第十一条 约束资源优化的主要缺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责任主体,协调沟通难度大;对相关数据的量化要求较高。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附件5: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4号——绩效棱柱模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绩效棱柱模型,是指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以利益相关者满意为出发点,利益相关者贡献为落脚点,以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能力为手段,用棱柱的五个构面构建三维绩效评价体系,并据此进行绩效管理的方法。

  利益相关者,是指有能力影响企业或者被企业所影响的人或者组织,通常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监管机构等。

  第二条 绩效棱柱模型适用于管理制度比较完善,业务流程比较规范,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绩效棱柱模型的应用对象可为企业和企业各级所属单位(部门)。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三条 企业应用绩效棱柱模型工具方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0号——绩效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四条 企业应坚持主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建立有效的内外部沟通协调机制,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五条 企业应根据主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制定战略,优化关键流程,提升组织能力,在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基础上分享其做出的贡献。

  第六条 企业应用绩效棱柱模型工具方法,一般需要建立由负责战略、人力资源、财务、客户和供应商等有关部门及外部专家等组成的项目团队。

  第七条 企业应对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等系统进行集成,为绩效棱柱模型的实施提供信息支持。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八条 企业应用绩效棱柱模型工具方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600号——绩效管理》中对应用程序的一般要求。

  第九条 企业在制定绩效计划时,可采用绩效棱柱模型工具方法。在应用该方法时,一般按照明确主要利益相关者、绘制利益相关者地图、优化战略和业务流程以及提升能力、制定以绩效棱柱模型为核心的绩效计划等程序进行。

  第十条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经营环境、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商业模式、业务特点等因素界定利益相关者范围,进一步运用态势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方法确定绩效棱柱模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第十一条 企业应根据确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绘制基于绩效棱柱模型的利益相关者地图。

  利益相关者地图是以利益相关者满意为出发点,按照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能力依次展开,并以利益相关者贡献为落脚点的平面展开图。

  利益相关者地图可将绩效棱柱模型五个构面以图示形式直观、明确、清晰地呈现出来。

  第十二条 绘制利益相关者地图后,企业应及时查找现有的战略、业务流程和组织能力在满足主要利益相关者满意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进一步优化战略和业务流程,提升组织能力,制定行动方案并有效地实施。

  第十三条 绘制利益相关者地图后,企业还应以绩效棱柱模型为核心编制绩效计划。绩效计划是企业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行动方案,包括构建指标体系、分配指标权重、确定绩效目标值、选择计分方法和评价周期、签订绩效责任书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第十四条 企业应围绕利益相关者地图,构建绩效棱柱模型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系统性、相关性、可操作性、成本效益原则。各项指标应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使用。主要内容如下:

  (一)制定企业级指标体系。根据企业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地图,分别设计出各个构面的绩效评价指标。

  (二)制定所属单位(部门)级指标体系。根据企业级利益相关者地图和指标体系,绘制所属单位(部门)级利益相关者地图,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

  第十五条 绩效棱柱模型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满意评价指标:与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下同)相关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派息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与员工相关的指标有员工满意度、工资收入增长率、人均工资等;与客户相关的指标有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等;与供应商相关的指标有逾期付款次数等;与监管机构相关的指标有社会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二)企业战略评价指标:与投资者相关的指标有可持续增长率、资本结构、研发投入比率等;与员工相关的指标有员工职业规划、员工福利计划等;与客户相关的指标有品牌意识、客户增长率等;与供应商相关的指标有供应商关系质量等;与监管机构相关的指标有政策法规认知度、企业的环保意识等。

  (三)业务流程评价指标:与投资者相关的指标有标准化流程比率、内部控制有效性等;与员工相关的指标有员工培训有效性、培训费用支出率等;与客户相关的指标有产品合格率、准时交货率等;与供应商相关的指标有采购合同履约率、供应商的稳定性等;与监管机构相关的指标有环保投入率、罚款与销售比率等。

  (四)组织能力评价指标:与投资者相关的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管理水平评分等;与员工相关的指标有员工专业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与客户相关的指标有售后服务水平、市场管理水平等;与供应商相关的指标有采购折扣率水平、供应链管理水平等;与监管机构相关的指标有节能减排达标率等。

  (五)利益相关者贡献评价指标:与投资者相关的指标有融资成本率等;与员工相关的指标有员工生产率、员工保持率等;与客户相关的指标有客户忠诚度、客户毛利水平等;与供应商相

  关的指标有供应商产品质量水平、按时交货率等;与监管机构相关的指标有当地政府支持度、税收优惠程度等。

  第十六条 企业分配绩效棱柱模型指标权重,应以主要利益相关者价值为导向,反映所属各单位或部门、岗位对主要利益相关者价值贡献或支持的程度,以及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水平。首先根据重要性水平分别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分配权重,权重之和为100%;然后对不同主要利益相关者五个构面分别设置权重,权重之和为100%;单项指标权重一般设定在5%-30%之间,对特别重要的指标可适当提高权重。

  第十七条 企业设定绩效棱柱模型的绩效目标值,应根据利益相关者地图的因果关系,以利益相关者满意指标目标值为出发点,逐步分解得到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能力的各项指标目标值,最终实现利益相关者贡献的目标值。各目标值应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实现性和挑战性,使被评价对象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第十八条 绩效棱柱模型绩效目标值确定后,因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对绩效完成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时,企业应规定对目标值进行调整的办法和程序。一般情况下,由被评价对象或评价主体测算确定影响额度,向相应的绩效管理工作机构提出调整申请,报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审批。

  第十九条 绩效棱柱模型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管理改善工作,企业在实践中通常可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二十条 绩效棱柱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坚持主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使主要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紧密联系,有利于实现企业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共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第二十一条 绩效棱柱模型的主要缺点是:涉及多个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每个主要利益相关者都要从五个构面建立指标体系,指标选取复杂,部分指标较难量化,对企业信息系统和管理水平有较高要求,实施难度大、门槛高。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附录:

  绩效棱柱模型

08291.jpg


  附件6: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0号——风险管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推动相关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风险管理领域的有效应用,根据《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等管理活动的过程。企业风险,是指对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风险管理并不能替代内部控制。

  第三条 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融合性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应与企业的战略设定、经营管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

  (二)全面性原则。企业风险管理应覆盖企业所有的风险类型、业务流程、操作环节和管理层级与环节。

  (三)重要性原则。企业应对风险进行评价,确定需要进行重点管理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测,及时识别、应对。

  (四)平衡性原则。企业应权衡风险与回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第四条 企业可根据风险的来源、影响、性质、责任主体等不同标准,建立符合风险管理需要的,满足系统性、完整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扩展性等要求的风险分类框架。

  第五条 风险管理领域应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一般包括风险矩阵、风险清单等。

  企业可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目标和实际情况,单独或综合应用不同风险管理工具方法。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六条 企业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形成与本企业经营状况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理念,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风险管理培训、传达、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第七条 企业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建立组织架构健全、职责边界清晰的风险管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责任部门等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价等职能既相互分离与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第八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能够涵盖风险管理主要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常包括风险管理决策制度、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风险监测预警制度、应急处理制度、风险管理评价制度、风险管理考核制度等。

  第九条 企业应加强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建立与业务财务相融合的信息系统。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十条 企业应用风险管理工具方法,一般按照设定目标,识别和分析风险,对风险进行检测、预警和应对,沟通风险信息,考核和评价风险管理等程序进行。

  第十一条 风险管理目标是在确定企业风险偏好的基础上,将企业的总体风险和主要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容忍度范围之内。

  风险偏好,是指企业愿意承担的风险及相应的风险水平;风险容忍度,是指企业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风险管理目标值的可容忍波动范围。

  第十二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形成机制,识别可能影响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和风险事项。

  第十三条 企业应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成因和特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目标影响程度和可能持续的时间进行分析。

  第十四条 企业应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针对需重点关注的风险,设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风险的状况进行监测,并通过将指标值与预警临界值的比较,识别预警信号,并进行预警分级。

  第十五条 企业应针对已发生的风险或已超过监测预警临界值的风险,采取风险接受、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分担、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降低等策略,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忍度之内。

  第十六条 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传递和反馈风险管理各环节的相关信息。

  企业应建立风险管理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内容、对象、频率和路径。

  第十七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职责设置风险管理考核指标,并纳入企业绩效管理,建立明确的、权责利相结合的奖惩制度,以保证风险管理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风险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实施情况和有效性进行考核,形成考核结论并出具考核报告,及时报送企业管理层和绩效管理部门。

  第十八条 企业应定期对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价,识别是否存在重大风险管理缺陷,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附件7: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1号——风险矩阵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风险矩阵,是指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将风险绘制在矩阵图中,展示风险及其重要性等级的风险管理工具方法。

  第二条 风险矩阵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企业风险偏好,判断并度量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计算风险值,以此作为主要依据在矩阵中描绘出风险重要性等级。

  第三条 企业应用风险矩阵,应明确应用主体(企业整体、下属企业或部门),确定所要识别的风险,定义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标准,以及定义风险重要性等级及其表示形式。

  第四条 风险矩阵适用于表示企业各类风险重要性等级,也适用于各类风险的分析评价和沟通报告。

  第二章 应用环境

  第五条 企业应用风险矩阵工具方法,应遵循《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0号——风险管理》中对应用环境的一般要求。

  第六条 企业应用风险矩阵工具方法,应综合考虑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的财务和业务情况,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管理能力等。

  第七条 企业应用风险矩阵工具方法,由风险管理责任部门负责风险矩阵工具方法的培训、组织、协调、指导,并根据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负责绘制的风险矩阵列示的风险重要性等级,汇总编制企业整体的风险矩阵。

  必要时,企业可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组成的跨部门风险管理团队,对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 应用程序

  第八条 企业应用风险矩阵工具方法,一般按照绘制风险矩阵坐标图(包括确定风险矩阵的横纵坐标、制定风险重要性等级标准、分析与评价各项风险、在风险矩阵中描绘出风险点),沟通报告风险信息和持续修订风险矩阵图等程序进行。

  第九条 风险矩阵坐标,是以风险后果严重程度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可能性为纵坐标的矩阵坐标图。企业可根据风险管理精度的需要,确定定性、半定量或定量指标来描述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风险发生可能性。

  风险后果严重程度的横坐标等级可定性描述为“微小”、“较小”、“较大”、“重大”等(也可采用1、2、3、4等M个半定量分值),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纵坐标等级可定性描述为“不太可能”、“偶尔可能”、“可能”、“很可能”等(也可采用1、2、3、4等N个半定量分值),从而形成Mx N个方格区域的风险矩阵图(见附图1),也可以根据需

  要通过定量指标更精确地描述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风险发生可能性。

  第十条 企业在确定风险重要性等级时,应综合考虑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以及企业的风险偏好,将风险重要性等级划分为可忽视的风险、可接受的风险、要关注的风险和重大的风险等级别。

  对于使用半定量和定量指标描绘的矩阵,企业可将风险后果严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等级的乘积(即风险值)划分为与风险重要性等级相匹配的区间。为了突出风险矩阵的可视化效果,企业可以将不同重要性等级的风险用不同的标识进行区分。

  第十一条 企业在逐项分析和评价需在风险矩阵中展示的风险时,注意考虑各风险的性质和企业对该风险的应对能力,对单个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后果严重程度的量化应注重参考相关历史数据。企业在综合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等相关方意见后,得到每一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评分结果。

  第十二条 企业应将每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程度的评分结果组成的唯一坐标点标注在建立好的风险矩阵图中,标明各点的含义并给风险矩阵命名,完成风险矩阵的绘制。

  第十三条 企业应将绘制完成的风险矩阵及时传递给企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企业还可将风险矩阵纳入企业风险管理报告,以切实指导风险预警和应对活动,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第十四条 企业应根据风险管理的需要或企业管理层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更新风险矩阵所展示的各类风险及其重要性等级。

  第四章 工具方法评价

  第十五条 风险矩阵的主要优点:为企业确定各项风险重要性等级提供了可视化的工具。

  第十六条 风险矩阵的主要缺点:一是需要对风险重要性等级标准、风险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等做出主观判断,可能影响使用的准确性;二是应用风险矩阵所确定的风险重要性等级是通过相互比较确定的,因而无法将列示的个别风险重要性等级通过数学运算得到总体风险的重要性等级。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指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附录:

  1.风险矩阵图

 

0829.jpg

 
 
  • 上一篇:关于征求《知识产权相关会计信息披露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 下一篇:关于做好省级会计人员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和会计人员信息采集上报工作的通知
  • 关注宏创微信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22  佛山市宏创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深村大道56号万润经联大厦A座1505-1511室  E-mail:fshctax@vip.163.com

    咨询电话:0757-83813050  传真:(0757)83839227

    备案序号:粤ICP备2022108326号  网站公安备案编号:200501D0140